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心理医生手记(三)——狼爸、虎妈和鸡娃

 2021-03-15| 阅读次数:2016
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心理医生手记
心理医生手记(三)——狼爸、虎妈和鸡娃

采访时间:2020年1月5日

采访地点:尊龙凯时心理卫生中i

心理咨询师:万媛

案例摘要:原生家庭“光环”下带来的“阴影”

 

“鸡娃”,网络名词,近年来在家长间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为“给孩子打鸡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安排各种学习、培训活动,让孩子去拼搏。

陈俊小时候就是“鸡娃”大军中的一员。上个月,年近30的他找到了万媛医生,诉说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困扰。


陈俊皮肤白皙,眉目清秀,穿着打扮处处透着精英范儿。交谈中他会不自觉地咧嘴笑,但眉眼间又隐着忧郁。外表看起来“高富帅”的陈俊,内心却认为自己是个“废物”,这种矛盾感引起了万医生的注意。陈俊说,最近自己丢三落四,工作愈加力不从心,尤其面对众人发言时,常常头脑一片空白,焦虑恐慌,忘词卡壳。这样的工作状态引起了上司——陈俊父亲的强烈不满。


陈俊的父亲是位成功的企业家,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陈俊毕业后就来到公司做父亲的助理。作为公司未来的掌舵人,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要求也十分严苛。陈俊在这种高压状态下频频出错,经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无法按时完成任务。“这都做不好,你真是个废物!”“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儿子”父亲的指责排山倒海般压过来,陈俊只有加倍努力地工作,但事与愿违,越努力越出错,越出错越迷茫,每天就像一颗陀螺被鞭策着不停旋转,无法停下。


回溯陈俊的成长经历,就能发现他的焦虑感由来已久。1岁左右时,他就因父母生意忙而被送至爷爷奶奶家抚养。爷爷蛮横强势,奉行“大男子主义”,经常指责陈俊与奶奶,甚至还会动手。严苛的隔代教育下,陈俊渐渐形成了胆怯怕事的性格。小学三年级,他终于搬回去和父母共同生活,然而噩梦般的高压生活并未终结。只要成绩没能进入前三,就会遭到父亲的严厉批评与责骂。虽然一直很努力,但他感觉永远也够不着父亲的标准。由于不停穿梭于各种补习班,陈俊也没时间交朋友,更无法向他人倾诉。久而久之,变得内心压抑、内向胆怯,渴望赞扬,惧怕批评。


万医生将陈俊的状态评估为社交焦虑障碍中的演讲焦虑。长期以来,外部环境给予的诸多恶评让陈俊产生了个人能力不行的核心信念,进一步衍生出了中间信念,如我不应该做不好、我应该做到尽善尽美、如果发言忘词就会被认为没认真准备,进而产生预期焦虑,不断想要逃避。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万医生决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治疗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作用,因而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即可改变不良认知。而当人们学会用一种更加现实和适应的方法来评价自己的认知的时候,情绪状态以及行为都会得到改善。在此基础上,万医生决定先从认知重建入手,打破固有的认知三角循环。然后进行演讲的暴露练习,通过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让陈俊建立一种更客观适应的自我评价标准。


让陈俊重建认知需要找到更多的“证据”让陈俊明白自己是有能力的。在多次诊视中,万医生使用了苏格拉底式提问:“公司的其他人会犯错吗?你会觉得他特别差劲吗?”“你有没有在公司受到赞赏?”“有没有替代性的解释?”“如果某个朋友在这种情景下,有了这种想法,我会告诉他什么?”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提问让陈俊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并意识到除了最l好的或最坏的结果,还存在最现实的结果。每个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必过分追求完l美,也可以真诚地接纳犯错。万医生还建议陈俊适度做一些运动,改善情绪。通过几次沟通与诊视,陈俊内心的焦虑逐渐缓解,他希望在医生的帮助下最终能够彻底摆脱曾经的那些阴影。


1992年日本翻拍了纪录片《人生七年》,将视角聚焦在占比80%的中产家庭里,用28年跟拍了13个“鸡娃”家庭,一边是父母从小精心的培养和期待,一边是无论多努力都没有好结果的现实。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就会比别人过得更好吗?我们来人世一遭,是为了满足外界和世俗的期待吗?


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时,能够不断激励孩子上进,然而过犹不及,太多的期望也会压垮孩子。对此,万医生建议,多一些接纳与赞美,孩子能够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更有潜力成长为家长们心目中的“精英”。而对于仍被父辈光环困扰的成年人来说,接纳自己的美,做到自我成长,在社会功能受到影响时,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CopyRight © 2024 尊龙凯时(常州市第九人民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9758号-1 网站地图  所有标签  免责声明  中环互联网常州网站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