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心理医生手记(六)——隔代教育不隔爱

     2021-04-12| 阅读次数:3888
    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心理医生手记
    心理医生手记(六)——隔代教育不隔爱

    采访时间:2020年1月29日

    采访地点:尊龙凯时心理卫生中l

    心理咨询师:朱海霞

    案例摘要:隔代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飞休学了。


    他说,害怕看到电线,忍不住要去拔掉电线插头。这种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强烈,挥之不去,进而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朱海霞医生为他做了耶鲁布朗标准量表测验,结果显示中等的强迫症状。经过进一步的心理访谈,朱医生认为拔电线插头的强迫行为与小飞的养育过程、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乖巧”、“懂事”、“听话”是小飞从小到大的标签,小时候,无论谁见了,都会这样夸上一句,这一切都是标签塑造者——爷爷奶奶的“功劳”。从不到一岁开始,小飞就离开了工作繁忙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小飞的记忆里,爸爸妈妈很“陌生”,爷爷奶奶很“严厉”,小飞成长为了一个内心“胆怯”、表现优秀的“好孩子”,在重l点小学拿满了12张奖状。


    进入高中,一切似乎都开始慢慢偏离原来的轨道。年迈的爷爷奶奶已经无力照顾孙子,小飞搬去和父母同住。“初来乍到”的小飞与父母的关系并不和谐,小飞的一些行为与表现比如被子没有叠好、起床穿衣有些拖拉、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都会招来父母一味的指责和教育。在小飞眼里,父母对自己并不“满意”,他难以产生对父母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导致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内心的紧张、胆怯甚至恐惧的体验越发强烈,与父母的冲突不断发生。小飞记得在一次与妈妈激烈争论后,目光无意间盯上了客厅的电线插头,有种莫名的冲动想拔掉它。从那以后这种想拔掉电线插头的冲动与行为越发不可控制,而且变得“固着”。也就是从那次冲动开始,小飞在学校也越发变得紧张不安,不能安定地上课与听讲。小飞越发感觉需要“逃离”,于是休学了。


    朱医生认为,由于父母没有考虑到或者忽视了,重新回到父母身边的小飞内心的感受与需要,在与儿子的日常相处中,让他感受到与父母的“联结”是紧张的,恐惧的。小飞拔掉电线插头是有意义的,这种“断联结”的行为可以让自己内心变得不那么“恐惧”。小飞为了应对内心的紧张、恐惧、不安全的体验,选择了一些外在现实性的“断联结”行为,比如拔掉电线插头、不去上学。然而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内心的现实谁也逃不离,没有一个孩子天生想与父母断联结。小飞内心也有着与父母“再次联结”的天然渴望,这也是他选择拔掉电线插头这一“象征性”断联结行为的原因。


    接下来心理咨询中如何更好地帮助小飞呢?


    朱医生介绍,首先与小飞建立一种支持性的、容纳性的咨询关系。比如鼓励小飞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鼓励其与家人商量搬回爷爷奶奶家居住。当小飞谈到妈妈对自己十分挑剔时,给予理解与共情等。当然肯定、认可小飞的努力是咨询中的重要环节,这有助于小飞建立起自我认同感。咨询室中的发展与变化是缓慢的、积极的。这种变化需要在咨询室外的空间得到确认与巩固,咨询的后期,调整小飞与父母的关系就成为了重l点。小飞的父母意识到要重新补上“养育”的这一课,需要用心与孩子建立起可信任、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关系。道路是曲折的,目标是明确的,正是父母与孩子对彼此的需要与爱,引l领着小飞与父母共同前行。随着与父母关系的改善,小飞拔电线插头的行为在减少。治疗结束前,小飞还和父母商量好,转到他喜爱的文科班,也顺利适应了新班级,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现如今,父母工作繁忙,孩子由爷爷奶奶陪伴成长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使孩子被父母象征性地“抛弃”了,导致孩子与父母间的联结“岌岌可危”。朱医生建议,孩子的心理发展,父母不能缺位,父母教育孩子重在让孩子感受到彼此心中拥有彼此。隔代教育下,重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与尊重是缓和亲子隔阂的良方,这种重建需要时间编织,父母们不妨多一些理解、耐心和无条件的爱。



    CopyRight © 2024 尊龙凯时(常州市第九人民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9758号-1 网站地图  所有标签  免责声明  中环互联网常州网站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