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二十一)——我不喜欢自己的性别
采访时间:2021年6月4日
采访地点:尊龙凯时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陈珊
案例摘要:关注同性恋
第一次见到Z,她显得很沉默。一头银白色的短发,潇洒飘逸,干净利落。男性的帅气与女性的柔美在她身上完美融合。Z因为最近与家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前来咨询。但她始终低着头,时不时摇晃下手中的水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陈珊医生能想象,这次见面,对Z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
经过陈医生的耐心开导,Z终于说出了发生激烈冲突的原因——她向家人公开自己是同性恋。Z低着头,语气中带着倔强和委屈:“我不喜欢自己的性别”。
Z对自己性别的厌恶与原生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些人的童年足以治愈一生,而有些人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很不幸,Z属于后者。
Z出生于一个严重“重男轻女”的家庭。Z原本有一个哥哥,童年时不幸溺亡了。Z的孕育,本来给整个家族带来了希望,但自从知晓她是个女孩后,家人们难掩失落,考虑到Z妈妈的身体状况今后已不太适合再次怀孕,Z才得以出生。
从出生的那刻起,女孩的性别就成了一个讳莫如深的“伤痛”,家人以男孩的方式养育着Z。与此同时,哥哥的意外离去也让父母关系变的恶劣:Z爸爸常常在酒后苛责打骂Z妈妈,怪她没照顾好哥哥,导致家族后继无人。每每遭遇家暴,妈妈总是把一切归结到Z身上,拉着Z哭诉:如果你是一个男孩,妈妈就不用受这些罪了...幼小的Z根本不懂发生了什么,只是惊慌失措地呆立着,任由妈妈拉着自己,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Z回忆这些的时候,眼底依然充满痛苦。她告诉陈医生,妈妈让我一定要听话,要争气,心里一直祈求着自己可以变成一个男孩:“男孩真好,自己若是一个男孩就好了,妈妈会爱我,大家都会喜欢我...”
对男孩性别的强烈渴望,影响了Z的方方面面。从小她的装扮就很男性化:T恤、短裤、短发,厌恶裙子,厌恶一切偏女性的色彩。身体的发育、例假的来临让Z更加厌恶自己。她无奈又绝望,因为无论自己在外表上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自己是女孩的事实啊!她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隐藏起性别特征,努力成为妈妈心目中的“男孩式、完美”的自己,最终失去了界限,也失去了自我。
Z初中时就意识到自己喜欢同性,但直到最近,才决定不再隐瞒自己的性取向,鼓起勇气将女朋友带回家里,希望得到妈妈的祝福。但Z妈妈非常反对,认为同性恋是异常,是疾病,同时四处为Z安排相亲局,希望扭转回“正确”的性取向。曾经在家族中相依为命的Z与妈妈,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双方都深感痛苦。
心理咨询中,陈医生着重与Z女士一起探讨并体验了重男轻女的家庭文化、哥哥早逝的家庭创伤、父母间的家暴冲突对自己的影响,并将这一系列的影响与自我性别排斥相联结,Z女士逐渐领悟到自己内心对自己“深深地不接纳”。
在咨询中,陈医生也会关注Z的女性特点,如声音的甜美、不经意间流露的温柔,并及时给予反馈与欣赏。最终让Z意识到自己同性恋倾向中存在的心理原因,同时也表示愿意尝试“看到”自己女性的部分。
对于同性恋,陈医生介绍,从精神医学上讲,目前国内外已经不再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疾病。同性恋从人类进化、人类群体的角度看,是一种正常现象,这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认识的进步与发展。个体同性恋的发生可能由生物性因素决定,即先天性的,也可能由社会与心理因素决定,即后天性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同性恋“妖魔化”。陈医生介绍,以社会与心理因素为主导致的同性恋,如果本人感到有矛盾冲突、需要帮助的话,是有可能通过心理咨询发生改变的。
陈医生最后介绍,目前同性恋在我们社会还不能被广泛接受,大多是“秘密”存在着,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相信终有一天会走到阳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