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心理医生手记(四十五)——莫名消失的内裤

 2022-01-10| 阅读次数:2246
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心理医生手记
心理医生手记(四十五)——莫名消失的内裤

采访时间:2021年12月8日

采访地点:尊龙凯时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周洁

案例摘要:正确认识恋物癖

 

小张在卫生间待了快一个小时,妈妈王菊几次催促,他都含糊不清地敷衍“快了快了”,但哗哗的水流声丝毫没有要停止的意思,王菊渐渐失了耐心,怒气冲冲地推开浴室门,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儿子小张光着身子蹲在脏衣篓前,闻着她之前洗澡换下的内裤,一脸陶醉……


都是内裤惹的祸


自从被妈妈发现自己的特殊癖好后,小张既羞愧又苦恼。羞愧的是自己竟然会沉迷闻妈妈的内裤,还会以此手淫获得性快感;苦恼的是妈妈特意收起了自己的内裤,让小张失去了快乐。妈妈的明藏暗防、明敲暗打并没有起到很大作用,小张对内裤似乎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家得不到,只能去外面铤而走险:小区里晾晒的、亲戚姐姐穿的,小张时刻寻找着“捕猎”机会。


尤其进入大学后,山高水远,妈妈的约束浅淡到近乎没有,小张开始无所顾忌地放飞自我,直到被抓。传讯室里,监控清晰地拍下了他猫着腰,眼神闪躲,左顾右盼,然后趁无人注意时迅速拿树枝挑下女生宿舍阳台上晾晒的内裤,随即扔下树枝跳开的画面。三十几条女生内裤摊开在地上,黑色蕾丝的、粉红草莓的、秀气纯棉的……小张脑子嗡嗡的,这些他曾小心翼翼偷回来的“快乐”就这样暴露在众人面前,强烈的羞耻感让他埋在胸前的脸烧得滚烫,恨不得原地消失。


怎么就有了恋物癖?


恋物癖一般是指疯狂迷恋女性的内裤、内衣、丝袜、高跟鞋,甚至食品、生活用品、家用电器等。恋物癖者经常会对这些无生命的物体产生强烈的性幻想、性冲动和性行为,并且能从中获得性满足。无法自控地恋物其实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属于性心理障碍,强烈的心理渴求让患者在潜意识层面形成条件反射,一想到便兴奋。高度成瘾性让患者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会因偷窃、收藏这些物品触犯法律法规,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


小张佝偻着瘦削的身体,跟着妈妈来到周洁医生的心理咨询室,想改变在别人眼中“变态”“恶心”的自己。妈妈在旁恨铁不成钢地骂骂咧咧,哭哭戚戚,小张依然低着头,眼神闪躲,唯唯诺诺,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精气神。在周医生的耐心开导下,小张终于愿意抬起头,和周医生一起寻找自己恋物癖形成的原因。


原来在小张很小的时候,经常遭到酗酒爸爸的毒打。年幼的他有心还手却无力反抗,只得一次次压抑内心的痛苦不甘,忍受爸爸的暴行,直到爸妈离婚。和妈妈在一起过了几年安稳日子,小张十岁左右的时候,偶然间拿起妈妈穿过的内裤闻了下,突然很兴奋,并通过手淫获得了性满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虽然每次满足后小张都愧疚难当,深深地鄙夷自己,但青春发育期对性的懵懂骚动让他很难控制,每次的宣泄似乎都是对童年压抑的补偿,在过度压抑与过度满足中沉浮颠倒,小张迷失了自我,最终做出盗窃内裤的行为。


将内裤扼杀在摇篮里


与周医生的探讨让小张对自己的恋物癖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恋物行为往往萌芽在幼儿时期,发展于青春期,通常会有较为明显的心理冲突,刚开始可能只是好玩,但恋物一旦与自慰行为结合,形成条件反射,便很容易发展成恋物癖。


在小张了解到自己恋物形成的原因后,周医生采用了系统脱敏疗法(评估各场景对患者的吸引力,让患者反复暴露在各场景中,但不发生恋物行为,以此达到脱敏作用)和想象厌恶疗法(有恋物冲动时就回忆想象自己的痛苦经历,如盗窃被打、被拘留、别人异样的眼光,将恋物冲动与自己的痛苦感进行联结)帮助小张减少恋物行为。只是恋物行为从性偏好发展成性障碍,改变并非易事,所以有效预防才是关键。周医生建议:


①平衡对父母的依恋:儿童在3-5岁时,性意识萌芽,容易出现恋父(母)情结,父母要注意观察引导,不要让孩子过度依赖某一方,避免出现性认识偏差;


②家庭性教育:3岁开始,儿童就可能有性快感等体验,家庭性教育可以由此开始。父母可以先让孩子了解性的生理知识,之后了解性的心理学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提高预防性侵犯的意识;


③避免不良刺激:避免刺激幼儿性器官的行为,如挑逗、抚摸或穿着暴露等,避免不良刺激造成条件反射;如发现儿童有恋物倾向,父母要及时干预,给与理解与支持,再逐步引导、开解。


不在摇篮中扼杀,就在成长中爆发。如果上瘾成癖已经成为沉重的枷锁,那么戒断消退终将成为必修课。

CopyRight © 2024 尊龙凯时(常州市第九人民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9758号-1 网站地图  所有标签  免责声明  中环互联网常州网站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