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八十二)——“哈、啦、哒、哟、滴、~”:“文字讨好症”是社交技能还是精神内耗?
采访时间:2022年10月14日
采访地点:尊龙凯时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杨禄禄
案例摘要:“文字讨好症”的产生原因、现实意义及如何改变过度讨好
继“社交恐惧症”“热度排斥症”等网络文化常见症之后,“文字讨好症”也冲上了热搜。所谓“文字讨好症”,就是人们在线上聊天的时候,会对聊天内容字斟句酌,揣摩语气,修改表述,最常见的就是在结尾加上“哈、啦、哒、哟、滴、~”等语气词或符号,比如,将“好的”改为“好滴”“好哒”“好勒”“好~”;将“收到”改为“收到啦”“收到哈”;将“嗯”改为“嗯嗯”“嗯勒”“嗯啦”……让对方看到文字时感到“更亲切更舒适”。
顺势而为还是形势所迫?
“文字讨好症”的出现有其背景与契机,首先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本质上这也是数字化生存带来的一种困境。面对面的交流中,因为人的客观在场,很难随意切换成“讨好”模式。随着社交网络的空前发展,人与人的连接范围越来越广,日常需要沟通的内容越来越多,弱连接成为了常态,语言表达也愈发趋向慎重和礼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聊天,大多时候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很难感知到屏幕背后的人是什么表情与动作,所以带有尊重和讨好意味的文字的确能成为获取信任和提升好感度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时,因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方式不一样,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和误解。比如,有的人对于回复“哦”的理解就是“好的”,有的人却会觉得这是聊天对象出现了不满或冷漠的情绪。而“好的呢”“知道啦~”这类字眼不仅能让对方感到亲切,还可以为自己塑造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进而拉近与聊天对象的距离。可以说“文字讨好症”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词不达意”而导致沟通不愉快的风险。
此外,在复杂的社交环境中,我们需要面对不同的交流群体和场景,“文字讨好症”可以起到“助推剂”的作用。例如,在职场情境中,因为上下级、甲乙方的存在,为了更好地推动工作进程,展现干劲满满的工作态度,我们需要更讲究分寸与礼貌,“文字讨好”几乎成了每个打工人小心翼翼的日常。而在与朋友分享日常时,回复“好滴”都略显敷衍,“好!!!”更能凸显朋友间的强烈认同,激发对方的分享欲,友谊的小船方能越行越远。
当然,个体产生“文字讨好症”也可能是因为受到身边人聊天方式的影响,属于模仿行为。这种模仿会在从众的过程当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交流方式。
内卷还是内耗?
“文字讨好症”并没有获得所有人的认可,也有部分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这种迎合他人的行为不正是一种新型内卷吗?不是累死自己,就是卷死别人。什么都要卷的当代人,在“文字讨好症”上自然也不会认输,比如“哈哈哈”是潦草对付,“哈哈哈哈哈哈”才是真的高兴。我们对文字讨好的阀值正在不断提升,而用几个表情符号和文字来揣测别人的想法和情绪,也会影响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有人因此影响社交效率甚至迷失真实的自我,产生非常严重的精神内耗,并且在保持真实独立的表达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纵然自认为思前想后的每条信息都回复得很完美,也会因社交感到疲惫不堪。
如何做可以在社交中发挥“文字讨好”带来的正向沟通,而又不增加精神上的内耗呢?
1.认识讨好的内在机制。讨好是内在无价值感的外在投射,童年时孩子采取讨好的方式,通过委屈自己、迎合父母喜好来得到关注,当这种模式固着之后,会慢慢地形成一种习惯,在权威、上司、领导、伴侣和朋友面前,同样会戴上“好孩子”的面具,用讨好的方式迎合别人。
2.打破讨好模式。我们需要清理自己过去压抑的悲伤愤怒和痛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知的状态,利用我们的“第三只眼睛”,看着人际关系中的自己,当自己兴起讨好念头时,或者发生讨好事件后,慢慢觉知自己是采取了讨好的方式在面对这个世界,打破这种讨好模式,建立新模式。
3.学会爱自己。觉知是成长的开始,觉知自己内心那个渴望爱却总是满怀委屈的自我,然后学会陪伴自己,无条件地爱自己,慢慢接纳自己,抚慰创伤性缺失,逐渐建立新的人格模式,呵护它健康成长并与社会现实接轨,完成自我蜕变。也可以请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一起完成蜕变之旅。
4.真诚与尊重。从人际交往心理学角度来看,尊重是获取信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显示,真诚和诚实是社交稳定最重要也是最受欢迎的特质。伪装本质上还是对社交存在困惑,“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真诚一定会被感知,真实总能引发共鸣。真心实意,坦诚相待,才能在社交中建立真正有利于双方共同成长的关系。
性格万千,境遇差别,每个人都有“文字讨好”的自由,这无可厚非,而每个人也有不去讨好的权利,不必随波逐流。脚踏实地、真诚坦率,减少讨好,多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