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110)毕业综合征:我还没准备好当一个大人
采访时间:2023年6月21日
采访地点:尊龙凯时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李光建
案例摘要:了解“毕业综合征”的外在表现及调整方法
临近毕业,我似乎患上了“毕业综合征”。
离别的忧伤落在脸上挥之不去,对未来的迷茫在每个夜晚越演越烈。一边懊悔大学被蹉跎的四年光阴,一边恐惧步入社会后的种种不确定,幼稚失去了庇护,生计即将提上日程,时而感叹怀才不遇,时而觉得毫无意义,全然没有开启人生新阶段的欣喜,我该怎么办?
“毕业综合征”其实是“十字路口综合征”在毕业生身上的“临床表现”。所有处于人生重要十字路口(如高考落榜、事业转型、大学毕业、工作变更、失业下岗等)的人,在面临抉择和未卜前途时,都有可能产生迷茫、焦虑、忐忑、恐惧等心理变化,属于暂时性的情绪障碍。很多毕业生或许都有这样的疑惑:
Q:快毕业了,为什么我总是感到非常焦虑?
A:焦虑是我们的老朋友,它不仅会让人感到烦躁、紧张、多疑、困惑、失眠,还常伴有头痛、拉肚子、多汗,甚至昏厥、手指震颤等躯体症状。对于毕业生而言,毕业意味着离开熟悉的校园,与朋友各奔东西,走进陌生的职场,面临未曾接触过的社会问题,所谓的焦虑,其实是我们对未知未来的恐惧。
Q:同学们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而我却屡屡碰壁,我是不是一无是处?
A:否认自己的价值通常是自卑的表现,自卑心理通常是由于遭受挫折后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而产生的,比如考研失败,求职受挫等。我们见证了“史上最难毕业季”,然后惊喜地迎接了“史上更难毕业季”,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个人能力也有可能被暂时低估或埋没。我们需要坚定信心,积极行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
Q:寒窗苦读十几年,试用工资三千五,我的价值如何体现?
A:工资并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追求更高的薪水当然没有错,但成长是能力与经验的不断累积,过分强调短期经济利益,很可能让人陷入急功近利的心理之中,为满足别人的期待或自己的虚荣而错失长远发展。此外,一些毕业生会因为名校光环等原因产生自负心理,过高评估自己、脱离客观实际,一心追求工作轻松、月薪过万,导致就业困难。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写道:“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伙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迎来送往是每所学校的自然规律,各奔东西也是每个毕业生的常规宿命,“毕业综合征”是情绪的阶段性产物,不用过分担心,我们可以这么做:
给自己设置一个缓冲地带。采用接纳、不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学习冥想、正念、蝴蝶拍等方式放松情绪。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允许自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改变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比如“我必须要找轻松、高薪又体面的工作”“如果考不上公务员我这辈子就完了”“我的毕业论文一定要达到优秀”“工资这么低说明我这个人毫无价值”等等,发现自身力量,肯定自己的坚持与努力。
其实你有很多外援。当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如果未能为后一阶段的角色做好准备,就会出现角色中断的现象。“剑未佩妥,出门已是江湖”,学生向社会人的突然转变,确实会让人们无所适从。但我们并非孤立无援,除了可以跟家人沟通,协助搜索就业信息外,还可以向老师、辅导员请教,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去向,也可以和学长学姐学习职场经验,或者与同学朋友一起讨论、加油打气。如果负面情绪持续发酵,影响正常生活,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不能一起走,那就好好告别吧。离开熟悉的人或事物容易引发分离焦虑,我们需要在每个阶段的分离体验中,学会独立自主。告别仪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心理上更好地接纳分离,比如我们可以和每一个同学老师认真合影,以参观旅游的心态再认认真真地逛一遍校园,和朋友们再吃一遍学校旁的美食一条街,组织一场毕业旅行,给毕业的自己写一封信。也可以积极计划下次聚会,减弱离别带来的丧失感。
为自己寻找心灵安适之所在。人们总以为勇气就是一往无前、不撞南墙不回头,后来慢慢发现,凭自己意志行动、不被他人左右何尝不是一种勇气?身边总有人比我们起点高、人脉广、实力强,这是我们当下无法改变的现实,而我们能做的是不要被他人扰乱内心的平和,多和过去的自己做比较,按照自己的方向和节奏去享受生活,寻找心灵安适之处。人生辽阔,远超预先的谨慎想象。
“一季闻花,一季听雨,一季迷惘,一季成长”,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各自精彩,愿我们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