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127)一她只有六岁,她能撒谎吗?
采访时间:2023年11月7日
采访地点:尊龙凯时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朱海霞
案例摘要:儿童撒谎的原因及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
“皇额娘她推了熹娘娘,她推了熹娘娘”,作为《甄嬛传》中的宫斗名场面,“胧月到底有没有撒谎”让很多甄学家争论不已。毕竟“人之初,性本善”,在大多数人眼里,孩子纯真无邪,不谙世事,肯定不会欺骗陷害他人,正如剧中皇上所说的,“她只有六岁,她能撒谎吗?”
最近,一位幼儿园老师做的“创可贴实验”引起很多网友关注,她趁小朋友午睡在他们身上不同地方贴上创可贴,等午睡结束,老师问小朋友:“你这里有个创可贴,你是怎么受伤的啊?”孩子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让人意外。
额头上贴了创可贴的小女孩说:“是蚊子叮的!”
下巴上贴了创可贴的小女孩主动汇报:“玩滑梯的时候磕到了!痛!”
手指上贴着创可贴的小男孩说:“是被人家咬到的!”
脸颊上贴着创可贴的小女孩一本正经地指着旁边的男孩说:“他拉着我走,拉着我摔跤了!”还有“热心群众”帮忙作证:“哼!你都抱抱着图图都摔跤啦!”
虽然小朋友们说得有鼻子有眼,但实际上这一切并未在当下发生,一张创可贴足以掀翻整个幼儿园,也让我们见识到了小朋友“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的能力。孩子的“撒谎行为”虚实参半、真假难分,需要大人仔细辨别。心理学家将儿童的撒谎行为分成两种:
无意撒谎——无需过度紧张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时发现,儿童认知的前运算阶段(2~7岁)存在一个“泛灵期”,即处于这个时间段的孩子认为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比如怀里的玩偶、家里的微波炉。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已经具备自我意识,但他们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发展不完全,记忆不够准确,理解问题也偏简单化,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割上依然比较混沌,很多时候他们的“撒谎行为”并不是大人所理解的恶意欺骗,而是因为没有分清现实、想象和愿望。谎言是思想的一部分,他们用此表达自己的愿望,在这种心理发展特点背景下,孩子的一些行为就不能被理解为“撒谎”。比如孩子和别人说自己的家里有奥特曼,其实是孩子没有分清动画片里虚拟的形象和现实中的真实存在。“创可贴实验”也是如此,孩子并没有故意撒谎,而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如“被蚊子咬了”“滑滑梯摔了”“被人撞倒”等对“创可贴”的来源进行了合理想象,也就是成人眼中的“无中生有”。
如何引导:家长无需对无意撒谎过分紧张,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阶段,也是想象力丰富的表现。可以通过多陪伴教导,用科学的解释引导孩子走出“泛灵期”,帮助孩子提高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他们可以更好地区分现实与幻想,学会更客观地表达,那么无意撒谎的频率也会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有意撒谎——需要耐心分辨
有意撒谎是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采取的撒谎行为,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欺骗,家长需要多方了解,去判断孩子撒谎的原因。比如:
1. 引起关注。处于自我中心发展阶段的幼儿,非常渴望得到周围人的关注,有时候就会通过撒谎的方式来引起他人注意。比如多孩家庭中,大宝看到父母总是围着二宝转,就会和妈妈说自己肚子痛,用撒谎的方式引起妈妈注意,获得更多陪伴;落单的小朋友经常会吹嘘自己家里有很多好玩的玩具,其实根本没有,这种谎言是为了引起其他小朋友注意,获得玩伴。
如何引导: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及时发现他们谎言下的真正需求。同时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比如“妈妈我也想你抱抱我”“我想和你们一起玩”,而不是采用撒谎的方式。
2. 逃避责罚。如果孩子知道说了真话会受到责罚,那么他们就会通过撒谎来逃避,这种“求生能力”几乎是无师自通的。比如小时候父母质问有没有看电视时,孩子为了不被责骂就会咬死不承认偷看电视;偷懒没做作业的时候会对老师撒谎作业不小心丢了或忘在家里了,都是为了维持自己的良好形象,逃避责罚。
如何引导:犯错后,不管家长是否会惩罚,孩子心理都会产生压力,在他们权衡说真话和假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严厉的批评与责罚,只会驱动孩子用谎言保护自己,而不是承担责任、解决问题。因此父母要给孩子创造敢于说真话的环境,对孩子说真话的行为予以肯定和表扬,并心平气和地帮助他纠正错误,让孩子知道家长对他们的爱并不会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消失,这样才能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养成诚实坦白的好习惯。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家长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记住不要追问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比如孩子看到嘴角沾着饼干碎,就不要再反问他“你真的没有偷吃饼干吗?”,因为这样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防御性撒谎”,引发更多谎言。可以直接说“我看到你的嘴角有饼干碎,下次不可以偷吃了哦”,以此减少孩子可撒谎的空间,引导孩子面对事实,做出诚实解释。也不要一直质问孩子为什么撒谎,在亲子互动中,“为什么”是审讯术语,容易扩大问题的严重性,加剧孩子恐慌心理,破坏亲子关系,让孩子更难说实话。
家长和老师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成人也需要以身作则,比如“不要为了省门票故意让孩子变矮”“不要为了玩手机而骗孩子说自己在工作”“不要为了逃避应酬让孩子帮忙撒谎自己不在家”,做到诚实有信,实事求是,敢作敢当,给孩子树立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