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心理医生(五十五)——别被“社恐”支配

       2022-03-21| 阅读次数:3675
      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心理医生手记
      心理医生(五十五)——别被“社恐”支配

      采访时间:2022年3月11日

      采访地点:尊龙凯时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刘佳鸣

      案例摘要:正确认识“社交恐惧症”

       

      “社恐”圈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让很多“社恐”笑着笑着就哭了:

      我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超过我个人的感受,

      即便现在我被一只老虎咬了,都很难立刻喊人来救,

      因为如果没有人救,我只是可能会死,

      可是一旦有人救,我还得跟他打招呼。


       “社恐”的一天


      闹钟还没响,小琴就早早睁开了眼睛。要开部门会议的消息仿佛一块大石头压在心里,好几天她都没睡过安稳觉。有气无力地起床洗漱,小琴挑了一身灰不拉几的衣服,长长的刘海遮住了半张脸,再戴上大大的黑框眼镜,蒙上口罩,这是她的“透明人”魔法。


      公交车久等不来,虽然距离上班时间还早,但小琴仍有些焦急。她害怕迟到,众目睽睽下走进办公室足以让她原地去世。虽然比平时晚了一些,但小琴到得仍很早,工位上只稀疏地坐着几个同事。她长长地舒了口气,放下包便拿着资料去会议室,熟悉而径直走向了最后一排的角落。会议室人渐渐多了起来,小琴紧张地低着头看着手机假装很忙,躲避着同事的目光及寒暄。


      会议开始了,领导激情洋溢地说了半个多小时,小琴全程低着头认真记笔记,虽然她也不知道“年轻人就是要拼”“公司肯定会看到你们的努力”这些话记了有什么用。领导说完仍意犹未尽,一时兴起提出让在会的每位同事轮流发言。这对小琴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她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握着笔的手抖个不停,手心都是汗。她脸颊通红,压着自己狂跳的心脏,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句子碎成一字一字从她苍白的嘴唇里挤出来,磕磕巴巴,大汗淋漓,几句话说完整个人仿佛虚脱了一样。


      终于熬到下班,小琴又找了个借口没有参加同事的聚餐,照例一个人回家。不巧两个同事正在过道上聊着天,为了避免打招呼,她慌忙拐进了厕所,躲在隔间静静等候。十几分钟后,小琴终于听到了同事一起离开的声音,她小心翼翼地探出脑袋,确认“安全”后飞快地往公交车方向走去。


      又是“社恐”的一天,回到自己房间的小琴累瘫在床上,仿佛跑了场马拉松。


      “社恐” ≠“内向”


      出门一分钟,自我心理建设一小时;外出必戴耳机,遇见熟人,会选择躲开避免打招呼;害怕尴尬,只能不停低头刷手机;喜欢文字沟通,轻易不会发语音;总觉得别人时时在观察自己,针对自己,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习惯用悲观消极的想法去预想未发生的事情,去揣度他人的想法,让自己陷入焦虑;拒绝聚餐、拒绝聚会,拒绝团建,拒绝一切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公开社交场合……甚至电话交流,吃饭点餐,消费购物,讨价还价等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在“社恐”者眼中都犹如洪水猛兽。


      “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医学心理学上是指对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的过度恐惧。通常引起焦虑的情境包括演讲以及在公共场合的表现,如聚会、结识陌生人、与权威人物说话等。有些人会把“性格内向”与“社交恐惧”划等号,但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并不正确。“内向”是一种稳定的气质,是一种性格特点的呈现,并没有好坏之分,并不需要干预治疗。“性格内向”者虽与“社交恐惧”者一样不喜社交,但在各种社交场合,他们的情绪并不会上升到恐惧的程度。而“社交恐惧”者在社交场合会感到强烈的紧张与害怕,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与看法,即使想要与人交流,渴望融入,但仍会因源源不断且无法克制的恐惧而出现退缩及回避行为,甚至会造成植物性神经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冒冷汗、脸红、心悸等。他们害怕别人的注视,他们恐惧与人说话,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安静地宅在家里,在那块四四方方的空间中享受独处的自在,找寻独处的乐趣。


      乐意“躺平”的年青一代对虚与委蛇的社交活动丧失兴趣且颇为鄙视,这套官僚主义在民间的衍生物种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唯恐避之不及,如果谁没有点 “社恐”,反倒显得不那么合群了。而现在我们知道,近几年被年青一代滥用的“社恐”很多时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交恐惧症”,更多的是一种不愿随波逐流的情绪与态度。


      救救孩子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在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后,会更多追求高层次需要,他们渴望被同伴喜爱、被人尊重。“社恐”者的内心深处一样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喜爱,甚至这种渴望超越常人。而曾经被他人苛责、忽视及伤害的体验,会触发他们的防御机制,让他们渴望亲密关系又极其畏惧,在感情加深后会立刻进行情感隔离,以避免再次经历失望、窘迫、尴尬及痛苦的情绪。同时,因相对缺乏自体感,他们无法正确地处理来自他人的评价,稍有负面便会自我攻击,他们倾向于把外界发生的事情归因到自身,对人际关系更加敏感;他们通常在事情发生之前便会预想他人的负面反馈,或曲解他人的积极评价。这一切内部原因在外部的呈现,便是恐惧,他们担心会被他人忽视、看不起和讨厌,于是出现精神紧张焦虑,躯体僵硬不自然等异样。


      那么,如何改善“社恐”?


      1.认知重塑:改变扭曲的认知,减少负面预想,多观察他人,改变错误归因。


      2.系统脱敏:先重复让自己恐惧的小事,如去菜场买菜,逐渐升级,达到系统脱敏。


      3.放松训练:当感到紧张压力大时,可以用深呼吸等方式进行放松,暗示自己不要紧张。用一种新的条件反射(放松)来代替旧的条件反射(恐惧)。如:渐进性肌肉放松、呼吸放松、冥想放松、音乐放松。


      4.正念练习:对体验的非批判性觉知可以帮助个体对抗消极自我评价并可能降低躯体反应程度,觉知并接纳,承认焦虑、紧张等情绪,察觉到了,便可以改变。


      5.增加交流:改变现有线上多于线下的交流习惯,创造更多线下交流机会,多外出多运动。

       

      “社恐”不是弱点,任由“社恐”支配才是弱点。直面恐惧本身,超越恐惧,才能看见自己由内而外的光芒。

      CopyRight © 2024 尊龙凯时(常州市第九人民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9758号-1 网站地图  所有标签  免责声明  中环互联网常州网站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