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心理医生手记(七十六)——超限效应:别让“爱的唠叨”变成“紧箍咒”

     2022-08-29| 阅读次数:1972
    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心理医生手记
    心理医生手记(七十六)——超限效应:别让“爱的唠叨”变成“紧箍咒”

    采访时间:2022年8月19日

    采访地点:尊龙凯时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陈珊

    案例摘要:家庭教育中超限效应的产生及应对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的演讲,刚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非常好,于是产生了想给教堂捐钱的想法;10分钟后,牧师仍在滔滔不绝,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感到很烦躁,打消了捐钱的想法;最后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而马克·吐温因过于气愤,非但没有捐款,还从牧师的盘子里拿走了两美元。


    这就是超限效应,指因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它表明了人的耐心和做事的冲劲是有限的,一旦超过限度,就会导致逆反心理。


    现实生活中,语言的超限、行为的超限、距离的超限,都会让对方感觉到不舒服,从而引起反抗和矛盾。丈夫开车时,身旁的妻子总是精神紧张,不断提醒着丈夫减速慢行、避让车辆、小心驾驶,丈夫从开始的轻声附和,变得沉默不语,最后忍不住爆发,甚至故意开快车,妻子的好意提醒起到了反效果;下课铃响后,老师仍在兢兢业业地讲题,而学生们已经无法集中注意力,精神疲劳,甚至对老师和学科产生了抗拒心理……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尤为常见,当孩子犯错时,很多父母会揪着错误不放,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教育,反复敲打,生怕孩子重蹈覆辙,而孩子的心态就有可能从最初的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变成讨厌反感,被“逼急”了,甚至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叛逆行为。而父母的“超限”举动,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


    避免超限效应的发生,父母需要警惕以下三种教育方式:


    1.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


    孩子处于青春发展时期,由于年龄的原因,各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父母的教育不当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大家长式”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总是一味尽情地自我表达,强行灌输,而不给孩子讲话的机会,忽略孩子的感受,使孩子逐渐感到厌恶。这时的父母更关注孩子满足自己愿望的程度以及孩子配合自己要求的程度,而不是孩子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的程度。


    2.忽视方式、方法的教育


    在对孩子所犯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时,父母过于较真,将重点放在发泄自我不满的情绪上,而不去思考批评教育的目的和应达到的效果。情绪发泄式的批评往往会导致教育方式过于粗暴,使得教育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反效果。成长并非一朝一夕,犯错在所难免,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改正错误,善意而委婉的教育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没能把握“度”的教育


    超限其实超的就是一个“度”,一种分寸感。说得太多,孩子就听腻了;做得太多,孩子就厌烦了。教育孩子要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对同一个问题不断说教,其本质就是一种重复简单的刺激,在这种刺激下,孩子会选择充耳不闻,我行我素,或是起了逆反心理,故意和父母对抗,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得不偿失的。

     

    家庭教育中,超限效应一方面会让父母感到委屈,觉得自己好心没好报,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感到愤怒,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别人掌控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该如何避免超限行为呢?


    1.运用“南风法则”


    “南风法则”告诉我们,脱下行人大衣的,不是强劲凛冽的北风,而是温暖温柔的南风。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同样可以尝试运用“南风法则”,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问题和错误,用和风细雨般的言语去抚慰孩子的心灵,打开孩子的心门,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温情。


    2.表扬和批评都是一门学问


    批评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表扬和批评都应该把握火候,分寸和尺度。表扬:要基于事实基础,表扬细节、创意、态度、合作精神等,让孩子感受到真诚。批评:坚持“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的原则,不翻旧账,不揪着一个错误不放;重复犯错误时,换个角度,换个方式批评,不要老调重弹。


    3.教育要求要恰当


    父母可以对孩子提出教育要求,但不能脱离现实,要符合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要遵循孩子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4.教育要讲究“布白”艺术


    过弱的刺激难以使人产生心理反应,而过度的刺激会导致逆反心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需要找到平衡点,做到恰到好处。父母在平时和孩子交谈中要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布白”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反省。


    我们父母在关心和教育孩子时,要更多地注重教育的质而非量,不要让我们 “爱的唠叨”,变成束缚孩子健康成长的“紧箍咒”。

    CopyRight © 2024 尊龙凯时(常州市第九人民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9758号-1 网站地图  所有标签  免责声明  中环互联网常州网站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