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七十七)——“熊孩子”出没,请注意!
采访时间:2022年8月30日
采访地点:尊龙凯时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朱海霞
案例摘要:“熊孩子”的养成及应对
都说三岁的孩子,猫狗见了也要躲着走。他们精力旺盛,在高铁车厢奔跑吵闹一路不停;他们难以沟通,在电影院调皮捣蛋屡教不改;他们破坏力极强,待过的地方像被扫荡过一样;他们阴晴不定,不分场合让你手忙脚乱情绪崩溃;他们偶尔表现乖巧,不哭不闹,但你却内心忐忑,总觉大事不妙。被“熊孩子”支配的恐惧让“静音车厢”“影院无儿童场”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应对“熊孩子”,似乎成了现代人类的必修课。
“熊孩子”是如何养成的?
1.纵容与溺爱: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孩子身心发展不完全,是非对错观念尚不成熟,一味的纵容与溺爱只会让孩子得寸进尺,有恃无恐,以我为尊,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失去了边界感。父母应当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但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爱。
2.错误的教育方式: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的问题,每种异常行为的背后,一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当孩子犯错或对他人造成困扰时,有些父母因嫌麻烦或是其他原因,并没有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缺少有效沟通,只是采用打骂或关禁闭的方式进行惩罚,这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3.缺乏关注与管教:有些父母因工作等原因没法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也不能及时约束与管教,导致孩子犹如脱缰的野马到处“撒野使坏”。而有时候孩子表现出的无所顾忌和肆意吵闹只是表象,他们是想通过破坏或哭闹的方式来获得他人的关注,满足自身需求。
如何应对“熊孩子”?
比遇到“熊孩子”更让人头疼的,是拥有一个“熊孩子”。面对不分场合调皮捣蛋的“熊孩子”,父母往往背负着很大压力,他们不仅要承受公共场所中他人的指责和舆论的压力,还要头疼如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学会以下几招,帮你正确应对“熊孩子”:
1.停止情绪对弈
幼儿的心理发育是单一且具有局限性的,他们并不能像成人一样处理复杂的情感需求,所以才会因为吃不到糖果或者错过喜爱的动画片等很多小事情而爆发。孩子需要我们帮助他认识自己的情绪,这样他才能辨别自己的心情,这是一个帮助他成长的过程。如果父母也跟着发脾气,与幼儿进行情绪对弈,那场面只会更加失控。此时父母需要先平复情绪,保持冷静,再去处理具体事件。
2.带离现场
如果孩子在大街上哭闹不止,或是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很可能会对他人造成困扰,引发矛盾。父母可以先将孩子带离现场,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宣泄情绪,再询问他这么做的原因,耐心沟通,理解他的情绪,并表达对他的关心。比如“妈妈理解你在高铁上感到无聊”“爸爸明白你很喜欢这个玩具”,比技巧更关键的是态度,孩子的情绪被认可和尊重,才会愿意配合父母的要求。
3.共情与合作
很多父母为了尽快息事宁人,或是放弃底线不断让步,结果孩子变本加厉;或是当众打骂放狠话,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如果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只是想操控他们。因此父母需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与他们进行真诚沟通,帮他们一起解决问题,比如“妈妈怕你无聊特意带了故事书,我们一起看好吗?”
4.多表扬,少惩罚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很多父母不知道,他们生气时脱口而出的“你再这样妈妈就不爱你了”“你是一个坏小孩,再哭就把你卖掉”,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很大伤害。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们本身和他们的行为是有区别的,惩罚不是目的,我们不能因为对方没有按照我们的意志去行动而进行惩罚;多表扬孩子好的行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的成长更为有益。
5.榜样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人说,“熊孩子”的背后往往都存在着“熊家长”。父母的言传身教、行为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如果父母能够礼貌而温和地对待他人,孩子也会慢慢学会尊重与体谅;如果父母懂得礼让与克制,孩子也能渐渐明白边界与秩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好孩子的榜样,行动比责骂更有力量。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是孩子。但在社会眼中,孩子绝不能永远是孩子。任性会付出代价,犯错会受到惩罚,父母无法替孩子摆平一切,因为他的人生,终究只有他自己才能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