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八十七)——Just so so也很美:探讨完美主义的正确打开方式
采访时间:2022年11月28日
采访地点:尊龙凯时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师:周洁
案例摘要:探讨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的关系以及完美主义的正确打开方式
——手术室内,无影灯下。
小艾安静地躺在手术台上,等待新一轮的完美蜕变。她是外人眼中光鲜靓丽的美女,落在自己眼中却处处都有问题:脸蛋要再小一点,眼睛要再大一点,鼻梁要再挺一点,额头要再饱满一点,腰肢要再纤细一点……她知道追求美的尽头是变得更美,却不知道整容的尽头在哪里。
——面试现场,两方对弈。
面试官抛出了一个问题:“请问你有什么缺点?”小园几乎不假思索:“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事标准和要求很高……”。现如今,完美主义似乎成了面试“缺点题”最好的挡箭牌,大家普遍认为追求完美的人严谨自律,更有上进心,更加优秀。入职后的小园工作确实认真,但做事过于思前想后,踌躇不前,工作效率低,经常拖延,和大家想象中的“完美员工”相去甚远。
——追求完美,错了吗?
完美主义≠强迫症
约翰·辛德勒医生在《病由心生》里表达了对完美主义的一个认识:“完美主义者表面上很自负,内心深处却充满了自卑。因为他们总是关注缺点,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很少肯定自己,也很少肯定这个世界。”自卑与自负矛盾地纠缠在一起,将完美主义者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恐惧,恐惧出错,表现出“不完美焦虑”;另外一部分是自大,希望自己能够达到无可指责的完美状态。
而强迫症患者渴望通过强迫性的行为来掌控自己和外部世界,以避免不幸发生时所带来的失控和痛苦,其核心是控制与失控。弗洛伊德认为,强迫行为是为了防御内心肮脏和罪恶的冲动。比如一个银行职员明知道不必要,却无法控制反复数钱的行为,表面的原因可能是怕自己数错钱,给银行造成损失,实际上他可能是在防御自己想把钱据为己有的罪恶念头。在数钱的过程中,他象征性地占有了这些钱,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同时,强迫性数钱带来的痛苦,也惩罚了他脑中罪恶的想法。
虽然大量的来访案例显示,强迫症患者通常具有明显的追求完美倾向,很多完美主义者也会表现出各种强迫行为,但完美主义并不等于强迫症。只有当对这些强迫行为对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困扰,充分泛化和变形才达到“症”的程度。而有以下两个特征的人比较容易受到强迫症影响:一是过度追求完美。他们忽略了追求完美与达到完美之间的巨大差异,一旦偏执于达到完美状态,便会陷入自我束缚,人格力量也变得矛盾起来。二是较高的期望和不匹配的能力。追求完美并非是强者的专属,但期望和现实如果差距过大,内心世界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不确定感与强迫感随之增强。
完美主义的正确打开方式
追求完美并不是处女座的专属,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是对追求完美的最好诠释。每个人都有追求完美的倾向,只不过受原生家庭、成长经历、自身发展等因素,会停留在不同的需求层面,或者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受到巨大挫折,不得不暂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追求完美并没有错,但如果过度追求完美或追求不切实际的完美,则可能导致强迫行为和不良影响,比如:
1.为了避免出错而抗拒原创性工作,只习惯例行公事,久而久之会丧失创新创造能力;
2.追求与自己能力差距过大的目标和要求,导致经常受挫,情绪低落,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
3.做事前设想过多,总想要做成惊世之作,总想等全部准备好再开始行动,对细枝末节也左思右想、偏离主题,迟迟无法实践;
4.完成一项工作后,始终觉得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过度追求完美,于是又开始反复推敲,迟迟无法上交,拖慢进度,甚至失去时效,丧失价值;
5.习惯于严格要求自己后,也会不自觉地对他人求全责备,人际关系受到很大考验,交友难度直线上升。
因此,我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可以把握两个限制:
一是把追求完美限制在个人能力范围内:追求完美是一种态度,但完美的标准却因人而异。并非只有莫扎特的音乐才是绝对标杆,宝宝咿呀稚嫩的歌声也能让妈妈欣然落泪;不是只有米其林大厨做的才叫美味,爸爸精心烹饪的饭菜也堪称绝味。追求完美不需要和他人较劲,只要不断突破自我能力局限,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便是属于自我的完美。
二是把追求完美限制在自身: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如果我们把追求完美也套用到别人身上,或者要求他人和我们一起追求完美,就等同于强行将他人同类化,没有人喜欢这样的感觉,我们也没有这样做的权力。另外,和谐的关系本身也是完美的一部分,应当把追求完美局限在自身,避免牵扯到他人或关系中。
努力追求完美,但不要强求完美。正如《傅雷家书》中所探讨的那样:完美与生动总是冲突的,艺术没有完美,人生也没有完美,惟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身地追求和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