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心理医生手记(十四)——成长中不能缺席的生命教育

       2021-06-07| 阅读次数:1883
      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心理医生手记
      心理医生手记(十四)——成长中不能缺席的生命教育

      这是小李第四次尝试自杀,吞药、割腕,是这位15岁少年与世界最无奈的对话。


      “活着好累,我死了,大家就会过得更好……”,小李在与周洁医生的沟通中显得十分平静,却又语出惊人。这样丧气的自述立刻引起了周医生的警觉,小李并非是简单的冲动自杀,这甚至可能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周医生尝试着了解小李的家庭成长史。小李的父亲是位医生,很受人们尊敬,也是小李童年追逐的榜样。在教育方面,他又是典型的中国式“虎爸”,坚信只有挫折教育才能让一个男孩成长为坚强的男子汉。他不苟言笑,行事一板一眼,对小李严格要求,并寄予厚望。生活中,他管控着小李的人际交往;学习上,要求小李力争第一。父亲认为小李表现优秀是应该的,而只要小李的成绩有下滑,就会遭到父亲的严厉指责:“学习都搞不好,你就废了”,言语中的粗暴常常会让少年的自尊心跌落谷底。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小李从未获得来自父亲的肯定,感受不到家的温暖,也没有什么知心朋友,他逐渐变得孤僻,封闭起心门,不再与外界沟通。同时,低落的情绪使小李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一降再降,面对父亲的指责,小李越来越觉得自己已经看不到未来,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他选择了自杀。但在父亲看来,自杀是懦弱、逃避的表现,是小李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并未多加关注,直到事态一再升级。


      面对这位少年自杀者,周医生的治疗重点包含两部分:理解自杀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帮助他重构生的信念。


      抛开既有的经验,周医生从小李的叙述中发现,小李的内心世界充斥着无能、无助、无望。无能,是对于自身的反馈,他在父亲的种种指责下,不发泄情绪,转而攻击自己,觉得自己真的是个废人;无助,是对他人的反应,小李人际关系单一,社会支持日渐薄弱,他觉得从外界无法获得有效帮助;无望,是对未来的的绝望,因为无能、无助,更看不到希望。


      以上种种问题的根源来自童年期情感忽视(CEN),在一个家庭中,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足够的认可、接纳和回应,孩子便学会隐藏或者压抑他们的真实感受,情感忽视的负面影响就产生了。小李内心渴望父亲的称赞,却被父亲的拒绝,他只能接受父母对自己情绪的回应,并作出相应的改变去迎合父母,变相取悦,时间久了,他产生明显的低自尊、情感缺失、抑郁等情况。


      因此,在治疗中,周医生帮助小李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告诉他无意义感主要是因为童年期情感忽视使他怀疑自我,并不完全是他自身的问题,他需要认识这种现象,并重新学习定义情绪,管理情绪。小李的情绪单一,多是空虚感、无意义感,而他可以把自己置身于事件,去体会当下的该有的情绪,比如取的好成绩时会有怎样的情绪等。


      对于重构生的信念,周医生把主攻方向放在破除无能、无助的内心世界上。求死的欲望来自累赘感以及缺乏归属感,与之对应的就是孩子基本心理需要中的成就感和亲密关系。因此,在破除无能的信念时,周医生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小李的过往,并将其转化为价值,帮助小李认认可自己,同时还建议小李用行动代替想法,从自我需求出发,做自己认可的事,也可适时进行运动激活,帮助缓解不良情绪。


      对于破除无助,咨询弥补了小李在日常交际中难以进行深层次沟通的短板,提供了获得帮助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会减轻无助感。周医生还告诉小李,日常交际分为很多类型,并不仅仅有以学习为目的的社交,还存在互助、沟通、情感为载体的社交方式,可以尝试去建立其他的新的人际关系。同时,周医生也积极与小李父母沟通,强调孩子不是不想上进,也不是逃避问题,只是遇到了困难,需要更多的接纳和支持,家长的转变会带来更多的希望。


      也许幸福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不幸的原因却近乎完美的相似。对于自杀者的内心世界而言,有这样一个比喻:高层公寓内大火,此时站在阳台上的他,跳下去是死,留下来也是死。自杀者的内心就是这样进退两难,每时每刻都是一种煎熬。虽然自杀的诱因有很多可能,可根源往往只有一个:看不到比死亡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家长们要重视孩子的自杀问题,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扮演好“看门人”的角色,不要对此漠不关心,也不要简单归因,轻易下结论,更不要加以指责,用理解、宽容和接纳增强他们对生的信念。

      CopyRight © 2024 尊龙凯时(常州市第九人民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9758号-1 网站地图  所有标签  免责声明  中环互联网常州网站建设
      友情链接: